您的位置:首页 > 厂区护栏网厂区护栏网

部队门口护栏带刺拦车的那个叫什么

admin2024-08-25人已围观

部队门口护栏带刺拦车的那个叫什么

1、这种护栏(www.hejikeji.com)叫做拒马。

2、中国最早出现拒马应该是夏商周三代的时期。当时的拒马是使用木柱交叉固定成架子,架子上镶嵌带刃、刺。当时用以堵门,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

部队门口护栏带刺拦车的那个叫铁门。铁门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军事基地、机密机构、重要部门等。因此,铁门的设计和制造都需要考虑安全性和保密性。

铁门的种类有很多,可以根据使用场合、需求、结构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铁门有铁栅栏、铁门、铁栏杆等。

需要注意的是,铁门的使用场合比较特殊,因此在使用和维护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和保密。在安装和使用铁门时,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确保铁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拒马。。。。。。。。。

"柏林墙"存在的历史以及历史意义或者是后果是什么?地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1735年至1788年 1734年起柏林建造城墙,1735年在如今勃兰登堡门的位置上竖立起了一座城门,城门外的道路通往柏林西面的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因此得名“勃兰登堡门”。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现在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小城市,但它曾经是勃兰登堡王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发源地。1735年建造的勃兰登堡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它的设计者是菲利普·格拉赫。 2、1788年至20世纪初 在柏林城墙1786年至1802年间的扩建工程中,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重新建造勃兰登堡门,用以纪念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而领导普鲁士获得这场战争胜利的腓特烈二世不仅赢得了“腓特烈大帝”和“军事天才”的称号,也为继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普鲁士。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 1793年,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夫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这尊胜利女神雕像曾被误传为是和平女神厄瑞涅,但厄瑞涅从来都没有以带翅膀的形象出现过,在历史档案中,1789年3月13日勃兰登堡门设计者朗汉斯和雕像作者沙多夫的草案也证实了雕像为胜利女神而非和平女神。 1806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德语:Retourkutsche)。在进行修复的同时,雕像上的橡树花环中还被添加了象征权力的铁十字勋章,这枚普鲁士铁十字勋章是申克尔在1813年根据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议设计的,如今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标志。直至德意志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皇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门孔出入。 19世纪60年代,柏林开始拆除城墙,柏林城几乎所有的城门也在当时被拆除,勃兰登堡门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门。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冲锋队的游行队伍从勃兰登堡门通过,庆祝希特勒上台掌权,开始了纳粹的统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当苏联士兵在勃兰登堡门上撑起红色旗帜的时候,德国士兵用大炮轰击,雕像受到严重损毁,仅剩的一只马头如今保存在柏林市博物馆的展览厅内,而现今勃兰登堡门上的雕像是重新铸造的。 4、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1956年9月21日,柏林市自治政府决定重建勃兰登堡门,虽然东柏林和西柏林当时仍相互敌对,但是在勃兰登堡门的重建工程中却合作很好,东、西柏林的文物修复专家根据在二战中抢拓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1957年12月14日重建完工,而东柏林市政大会决定将雕像上的铁十字勋章和鹰鹫撤下,因为他们代表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建造,勃兰登堡门正好处于隔离区中央,无论从西侧还是东侧都无法通过,只有东德边境士兵才能够登上勃兰登堡门。柏林墙在勃兰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西柏林市市长魏茨泽克曾说过:“只要勃兰登堡门还关着,德国统一问题就没有解决”(德语:Solange das Brandenburger Tor geschlossen ist, ist die Deutsche Frage offen)。1984年起魏茨泽克担任德国联邦总统,5年后又连任一届,勃兰登堡门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最终得以重新开放。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访问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前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英语: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1989年12月31日,两德重新统一前夕,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1992年,经过彻底维修后的铜车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 5、德国统一 1989年是柏林墙建造后的第28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2月22日,在东德和平转变的框架下,在超过十万人的欢呼声中,时任西德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走过勃兰登堡门,东德的最后一任总理汉斯·莫德罗在门的另一端迎接科尔,标志着勃兰登堡门再次开放。随后隔离区被完全拆除,德国人民在勃兰登堡门前的柏林墙上跳舞庆祝。 重新开放后的勃兰登堡门1991年整修完毕,铁十字勋章和鹰鹫也回到了胜利女神雕像上。由于勃兰登堡门的砂岩构造长年缺乏保养和受到环境损坏,其后又经历了长达22个月的修缮,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该日是德国统一12周年纪念日。 勃兰登堡门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勃兰登堡门周围的建筑均被炸毁。战后柏林分裂,东西柏林由于属于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了重建,而勃兰登堡门地处东西柏林的交界处,因此两侧的新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柏林墙建造以后,勃兰登堡门虽属于柏林市的市中心区,但被隔绝在柏林墙的隔离区内,两侧的广场因此沦为一片荒地。柏林墙被拆除后,勃兰登堡门因为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跃从柏林分裂的标志成为了城市统一的象征,从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和重点。 修复过程云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广场周围的重建建筑遵守了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定: 新建筑的形状、大小和风格必须同以前的广场风格相一致,现代建筑与传统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13]。紧贴勃兰登堡门左右两侧的李伯曼大楼(德语: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楼(德语: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筑继承了原建筑的风格,但又比原建筑略高,以便拉近同勃兰登堡门的距离,从而更加烘托出了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的结构。勃兰登堡门东南方是柏林最豪华的饭店阿德隆饭店(德语:Hotel Adlon),它重建后一部分为历史风格,一部分则为现代建筑风格。法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和艺术学院等也纷纷搬回了它们在巴黎广场的原址,都是按二战前的图纸重建的。 勃兰登堡门西侧建造以柏林动物园为代表的大规模城市绿化带,是普鲁士皇家园林总监林奈先前对柏林城市绿化作出的出色规划,加上勃兰登堡门右侧华丽的菩提树下大街,由此构成了柏林的“东西轴线”,轴线从勃兰登堡门下经过,连接起了柏林东部政府区与西部商业和园林区。 20世纪90年代,柏林市政府曾经讨论勃兰登堡门是否应允许汽车通行,反对者认为汽车废气将导致砂岩构造的勃兰登堡门损坏,而且汽车通行将破坏勃兰登堡门前巴黎广场上的安静和秩序。如今勃兰登堡门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勃兰登堡门周边地下则有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通过。 象征意义 在德国历史上,勃兰登堡门象征着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国的第一次统一和兴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亦划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分属东德和西德管辖,勃兰登堡门位于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线上,也是冷战时期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因此它曾经成为德国分裂、欧洲分裂和冷战的象征。 1990年两德统一后,勃兰登堡门又成为了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重新统一的象征。

环绕西柏林的一道围墙。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 11 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编辑本段]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编辑本段]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通电的)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最令人心痛的是,1961年,一位东德青年在翻越柏林墙时,被东德军队残忍打死,年仅十七岁!!!!他成为柏林墙下第一位罹难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牺牲者!!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环绕西柏林的一道围墙。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 11 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编辑本段]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编辑本段]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通电的)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最令人心痛的是,1961年,一位东德青年在翻越柏林墙时,被东德军队残忍打死,年仅十七岁!!!!他成为柏林墙下第一位罹难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牺牲者!!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柏林墙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 Metropolitan Railway。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由于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

我自己的答案,未抄袭:1.柏林墙存在的历史:1961-1989 2.后果:使柏林一分为二,市区东部由苏联控制,归属东德;市区西部由美国控制,归属西德。柏林墙的修筑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局势,同时也加剧了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继续对峙。两极格局趋势加强。3.地铁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第一辆地铁于1863年出现于伦敦。

很赞哦! ()

上一篇:请问一下,有开发商必须对落地窗安装护栏的相关规定吗?'>谈谈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返回列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