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车间护栏网车间护栏网

日食时为什么不能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如果要拍,该用什么方法和用什么相机拍,

admin2024-07-04人已围观

日食时为什么不能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如果要拍,该用什么方法和用什么相机拍,

第一步:先把关闭的卡片机在三角架上固定,对着太阳的位置。注意这时千万别打开相机,相机绝对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取景拍摄,因为太阳亮度极高,相机透镜会起汇聚作用,太阳的热量聚到相机里,一定会烧坏的。肉眼也不能直接去看太阳。

第二步:用日全食观测镜上的滤光膜紧紧贴住镜头,不能留一点缝细。这时可以打开相机镜头,再把卡片机调到“P”挡(如果没有,用自动模式也行)。

第三步:在天空中寻找到太阳,把镜头拉到最近,关闭闪光灯。透过滤光膜看到亮白色的太阳时,按下快门,果然,像满月一样的太阳就被拍摄下来了。

庄启宁提醒:太阳运动的轨迹是东升西落,而日全食的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日食开始和结束时太阳的位移会很大,取景时要保证日食开始时太阳位于画面左侧,日食结束时太阳位于画面右侧,尽量不要被建筑物遮挡。

当食甚,也就是日全食基本成形时,太阳光骤减,就要及时拿掉滤光膜。就算边缘还有些光线,由于强度已经很弱,也不会对相机造成损害,就2至3分钟时间,这时大家要抓紧拍,过了食甚,就得重新用上滤光膜。

如果市民手上没有滤光膜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做。”庄启宁说,“效果可能就要打点折扣”。可尝试用火把玻璃熏黑,再贴着镜头,相机要调到手动模式,进行手动对焦。全自动的相机用起来会很痛苦。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透过焊工防护玻璃进行拍摄。

而对于单反相机和望远镜来说,观测镜上的那个滤光镜太小了,不能借用。庄启宁说,宁波市青少年宫里的天文爱好者协会还能专门定做单反相机和望远镜用的减光镜,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找他们帮忙。

拍日全食准备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日全食,没有专业设备的朋友们可以用普通数码相机留住这难得的纪念。为了把照片拍得更好,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老师认为,充分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

1.镜头滤光镜(膜)

首选,日全食观测镜上的专业滤光膜。也可选用医用X光片,挑选片基无色的那种。或者最深色的电焊滤光片,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不过拍出来有色差。

2.三脚架

手持相机拍摄极易晃动,使拍得的太阳周边模糊或形状不圆,应当使用三脚架。没有三脚架的朋友可把相机紧靠墙角、廊柱、栏杆等以减少晃动。

3.日期和时间校准

为使照片上留下准确的时刻,应该注意校准数码相机的时间,掌握日食时间。

4.电池要充足。

7月22日的日全食从上午8点23开始至11点02分,长达2个半小时。

5.还可以拍水星

08年7夕有什么活动?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很赞哦! ()

上一篇:自动扶梯阶梯旁边为什么有一排毛刷起到了什么作用'>谈谈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返回列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