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双边护栏网

古代砖雕、石雕、木雕一般取材什么内容,有什么寓意?

时间:2024-03-19 04:36:45  来源:http://www.hbpzhlw.com  作者:admin

古代砖雕、石雕、木雕一般取材什么内容,有什么寓意?

古代砖雕、石雕、木雕

戏曲砖雕与石刻宋元时期都曾得到极大的兴盛,它们在明清以来的继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戏曲木雕则在前代少见,或许是由于其材质不易久存的原因,使我们难以看到比较久远的历史遗物。明清戏曲砖雕与石雕从宋元墓葬中走了出来,大量进入俗世的生活环境,木雕也不失时机地掺杂其中,构成明清雕刻艺术的一支劲旅。

明中业以后,全国的商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富商大贾,他们富比王侯、财力雄厚,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回归故里则大兴土木,建砌广厦巨宅,以便荣夸富贵,炫耀于市廛乡里。但是由于封建等第观念和官僚政府规条律令的限制,他们不能在建筑的规模和用材上有太大突破,因而转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倾注巨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精心装饰,恰如安徽《歙县志》所说:“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他们不惜重金招募能工巧匠,精心构筑和雕饰自己的人间极乐殿堂,这就导致了各类建筑雕刻的出现。其中戏曲雕饰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会组织的兴旺,清代在各地商业都市里集中出现了诸多的商业会馆,这些会馆的建筑雕饰更是极尽富丽豪华之能事,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与明清私宅雕饰相辉映的另外一种艺术渊薮。全国建筑雕饰集中的地区,都是富商巨贾聚居的地区或商业都埠,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富庶地区为多见,突出的如徽州、苏州、潮州等地,另外四川、山西等也是这类雕饰的常见地区。

通常在这些地区的民间建筑和器具上,例如庭宅居室、会馆楼宇、祠堂庙殿、牌坊亭台、桥梁墓葬,以及家具器物、民俗用品、工艺摆设等等,常常饰以精美的砖雕、石雕或木雕作品,以显示阔绰和考究的生活方式与气派。房屋建筑的雕刻一般集中在门楼、门罩、八字影壁、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板、檐条、窗扇、墙板、栏板等部位,日用家具中则以睡床、衣橱、屏风、柜盒为主。雕刻的内容以象征吉祥富贵的如意花卉、瑞禽异兽图案为最多,但也有大量的山水人物构图,其中一个精美的部分就是戏曲场面雕饰。

石雕质地细致坚硬,用途广,易历久,因而为人们所喜欢采用。石牌坊、石漏窗、石栏杆、石柱础以及各类石造家具、摆设雕刻,都是其显身手的地方。雕刻技法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透雕等类型,其雕刻原则是因材施艺、以刀代笔,根据石料的材质来确定所使用的雕刻技法,并凭借熟练的技巧和实践经验来构图运斤。

砖雕虽然不如石雕的耐久性,比较容易风化磨损,但它的易于雕造却是一大优点,对材料也不像石雕那样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建筑雕饰里更为常见。通常来说,砖雕的雕造工艺都经过制胚、烧炼、雕刻几道工序。用来烧造雕砖的泥土要比普通砖的细,一般还要经过水洗、沉淀之后再使用,使之提高纯洁度和粘合力。雕刻的手法多种多样,可以平面浮雕、半圆凸浮雕、高凸浮雕,也可以镂空雕刻。一般来说,砖雕的材质比石料疏松,更易于剔刻得玲珑剔透、毫发毕现,艺人们也抓住它的这个优点,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

木雕用于建筑装饰,与石雕、砖雕有着分工,它们的不同运用取决于不同部位房屋构件的材质。通常砖木结构的房屋建筑,石雕、砖雕大量出现于墙壁上,而木雕则伴随着窗棂、门扇、檐板而存在。另外,日用家庭用具和装饰器具更是木雕显露光彩的场所。

永春有什么名桥?安海有什么名桥?

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15年(公元1145年),位于距离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宋开宝以后,永春与泉州互通舟楫,东关桥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这里水上交通日见繁忙,官府文檄穿梭往来,民间商旅熙熙攘攘,溪中帆布木船阵阵,两岸纤夫号子不绝。东关桥下,水面宽绰,便于船只停泊,于是桥头、桥上便更加热闹起来。据说光是屠户就有18家。在泉永德公路通车之前,东关桥是当时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交通要道。全桥用青岗岩石和特大木料构筑而成,有4个桥墩,5个桥孔。桥墩为船形,均用青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逐层干砌而成。墩的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期,水清木现。整座桥梁就荷载在这个水下基础上。墩上用巨石叠设三层以承架大梁。每个桥孔有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除墩上更筑墙砌体外,梁上部分,如桥板、护栏、柱檩、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结构。

对于许多人来说,“安海”是个并不陌生甚至是熟悉的地名。

提起“安海”,人们会说这里有座“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会知道这里有保存得最完整的端午风俗“嗦啰嗹”,有香火鼎盛的龙山寺,会流连于这里闻名四方的小吃土笋冻……但大多数的人所知道的也仅仅是如此———说起来仿佛人尽皆知,个个耳熟能详,而事实上却都只是流于表面的最最轻浅的一些印象。

作为千年古镇,安海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说不尽道不完的悠长故事。人说安海有“三里街五里桥,九围十八埔二十四境三十六巷”,每一条青石小巷,每一座红砖古厝都浸淫着历史的印迹。它们在匆忙的时光里静默,等待着有心人停下脚步,安静倾听……

安平东桥

又称东洋桥,俗称“东桥”,在晋江安海镇东、金墩村南的东洋港湾。在公路未开前,是安海至东石的必经之路。

安平东桥与安平桥为姊妹桥,有诗曰:“安海城边水若蒙,一桥西跨一桥东。”“海畔双桥碧草连,东西形胜锁长川。”两桥合为安海“双桥跨海”景观,是古安平八景之一。

《清源旧志》载:“东洋桥,(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因安平桥成,父老复请于郡守赵令衿曰:‘镇东南隅,渡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赵公许之,乃由里人进士临漳尹椽史进督建。”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三月,东洋桥建成。东洋桥形制如安平桥,为石墩石梁桥。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平桥)相近又有东洋桥,亦绍兴中建,酾水(桥墩)二百四十二道,长四百三十二丈(为安平桥的三分之二)。”宽一丈二尺余。桥上造东西二亭。

赵令衿写了《东桥碑记》赞颂东洋桥,并写下《咏东洋桥》诗:

“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

明·嘉清三十六年(1557年),为防倭寇侵扰,晋江县令卢仲佃在安海筑造石城,刚建到一半,倭寇悍然侵入烧掠而去。后来,安海乡贤、安徽池州知府柯实卿继续筑造,拆东洋桥之石以作城基。东洋桥荒废匿迹150多年,逮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才由安海人施滔重建,后又废。道光元年(1821年),安海人蔡时昭、周益兴合力再造。尔后虽有多次重修,到六十年代又拆毁以修水利,现仅存48米、桥墩20座,已失昔日风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